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道美媒稱,在環(huán)繞著青山的貴州古村大理村,制造靛藍布料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侗族人來說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種植稻米或熏制魚類。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12日報道,即使在這個快時尚的年代,許多侗族女性仍然花上無數時間去制作這種暗色、光滑的布料。這些布料必須經過編織、擰攪、清洗和捶打才能被用來制作侗族傳統(tǒng)棉質服裝——女性身著配有花邊的深藍色衣服而男性身著樸素的靛藍色衣物。
74歲的楊秀英(音)坐在木質的織布機下開始織布,隨著她的手指在橙色的梭子上經過細細的棉線穿梭,這臺破舊的織布機又煥發(fā)了生機。她不比織布機高多少,她越過孫女的肩膀檢查新產出的織物,看有沒有什么瑕疵。楊秀英自從是一個小姑娘時就開始編織并給織物靛藍染色,所用的是貴州南部侗族幾代人來母女相傳的技術。
“你在市場上買不到這樣手工制作的布料,”楊秀英一邊說,一邊用滿是皺紋、染成藍色的雙手拍著一卷靛藍色的布料。
“對侗族人家來說,有一架織布機就像有一頭牛一樣重要,”鄰近村莊一家織染協作創(chuàng)始人賴蕾(音)稱,“我們從孩提時就聽著織布機的聲音長大?!?/div>
報道稱,織染如此融入大理村的文化,但是這一傳統(tǒng)自中國市場經濟近幾十年騰飛以來受到了威脅——隨著工作和教育吸引年輕人到不斷增長的大城市,很少有年輕的侗族女孩愿意像賴蕾一樣留在村莊里。
即使那些留在村莊里的女孩也很少對學習靛藍扎染這種勞動密集型的技術感興趣。